一般说来,大家只知道中元节要祭祖、烧纸,其实中元节的习俗并不那么简单,还有很多讲究,故而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有中元节放河灯的习俗,河灯又称“莲灯”,一般是在灯座上放灯或蜡烛,中元夜放于河、湖、海中,任其漂浮。放河灯,是用来放在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这时,要数黄河上放灯笼的场面最壮观。


也有烧街衣的习俗,这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一直保留到现在的民间习俗。农历七月初七,人们都会在入夜后,带上香烛、金银纸钱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等,到路旁的菜地里去拜祭一番。人的“烧街衣”,就是要让那些无依无靠的孤魂们有衣服御寒,有食物裹肚子。


也有放天灯的习俗,在这一天放天灯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把家里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越走越远,让这些小鬼永远回不来。这时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到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二是说,家人希望他们逝去的先人能够进入极乐世界,鬼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那些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照亮升天之路。


此外,还有祭祖、准备斋果入庙祈福等习俗,为已故先人举行祭祀和祈福。


中元节来历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点赞(0)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